“苍蝇之腐有时不逊于老虎”,小官贪腐,损害干部形象,群众反映强烈,社会影响极坏。如何让“苍蝇”不再敢腐?专家认为,加强对村干部的制度监管,转变国家资源使用方式,发动群众,形成对权力的约束,才能防治坏掉一锅粥的“苍蝇”。(6月17日,中国新闻网)
当前,各地都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,中央更是先后出台了“八项规定”和狠刹“四风”活动,落马了一批又一批贪官,也给予了广大党员干部以震慑作用,反腐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然而,在这些落马的贪官中,一些“村官”占有相当一部分数量,动辄几十套房产、亿元身家,这样的腐败着实令人伤不起。
的确,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,许多项目向城乡结合部转移和延伸,城乡结合部土地大幅升值,成为征地拆迁、违章建筑治理的重点区域,这一区域的村干部贪贿案件也呈现逐年增多趋势,因此,越来越多的腐败村官都发起了“土地财”。
诚然,中央屡次提倡“老虎”、“苍蝇”一起打,彰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。可是,如何防范新一轮城镇化中的“小官巨贪”现象成了当前反腐的一大难题。
不得不说,村官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员,他们没有正式编制,但是对掌握集体土地“大权”的村官来说,靠山吃山,靠地赚钱,变成了最为简单、直接、来钱快的“致富”方式。
然而,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,尤其是城郊村,土地日益升值,而一些村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,财务管理混乱,为滋生贪腐提供了适宜的“温床”。在不少地方征地拆迁的过程中,本该扮演组织者的“村官”,实际上却成了转移财富的“操盘手”。
当前,如何防范更多的“村官”沦为“硕鼠”将会成为反腐重点。笔者认为,要防范“小关巨贪”现象,还应制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,应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制度,切实做到村级三公经费公开,让人民群众监督,只有真正把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,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,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滋生腐败的种子。(刘洛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