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讯(记者 陈洋波 通讯员 姚敏 肖清心)他们,是一群特别的“白衣天使”。
他们,既不是医生,也不是护士,有时甚至被称作“按摩的”“掰腿的”“推器械的”。事实上,他们的工作不简单、不平凡、不容易。
他们,拥有超凡的耐心和爱心,是功能障碍患者口中的“教练”“老师”“家人”。他们,就是物理治疗师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9月8日,是世界物理治疗日。连日来,记者走进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,走近这群特别的“白衣天使”。
运动康复师:既是“教练”更似“家人”助患者重拾梦想
9月3日下午3时,记者走进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康复医学科大厅,看到了一幕幕震撼的锻炼画面。
场地上,摆放着各式器械。现场,在康复师的指导下,有的患者在做理疗,有的在机械护具的保护下练习行走,有的在悬吊设备上挥汗如雨……
康复师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。记者陈洋波 摄
几名患者家属说,在这里,患者是在拼力找回“失去的功能”。
黄世强,31岁,物理治疗组组长。自2015年进入医院后,他带领组员帮助了一名又一名康复患者重拾梦想。
小田(化名),就职于襄阳一家国企。值得一提的是,其羽毛球造诣极高,多次代表单位斩获市级比赛桂冠。
2020年,一场比赛中,小田起跳扣杀落地时,膝盖犹如触电。当被送至医院后,写有“前交叉韧带断裂、半月板撕裂”的报告单,让小伙无法接受。
在大家看来,小田已彻底告别了羽毛球这项运动。当时,小田经历骨科手术后只有一个心愿:正常行走。
“一般来讲,我们物理治疗在围手术期就可以介入。”黄世强介绍,小田手术仅一周后,就坐着轮椅转入了康复医学科。
彼时,医技一起为小田“定制”了康复治疗方案:减轻水肿、缓解疼痛;恢复关节活动度;恢复肌肉力量;步态练习。
黄世强介绍,在“叉友”(前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)圈子里流行这么一句话:骨科手术决定了你的下限,但之后的康复将决定着你的上限。
慢慢站立、蹒跚而行……一天又一天,一周又一周的康复训练,黄世强又是按摩师,又是训练师,还是开导师。
在康复团队的鼓励下,小田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。他告诉大家:“我要重返赛场!”
在小田口中,黄世强有着双重身份,既是“教练”,更似“家人”。他说,黄世强平时说的最多的就是“加油”“非常棒”“很不错”。
8个月,小田不仅行走自如,而且开始恢复训练。当时,他甚至参加了一场羽毛球比赛。
2020年8月14日,中国医师节前夕,小田向黄世强发来了一个链接。黄世强点开后发现,是一篇微信文章。
文中写道:以此文在医师节前最后一个周末献给中心医院康复医学部,致敬在我康复过程中给我帮助的每一个人,纪念重新开始追寻梦想的第九个周末。
“像小田这样的患者,还有很多很多,我们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他们回归正常生活。”黄世强说,作为一名物理康复治疗师,除了具备专业素养外,有耐心和爱心是这个职业的“门槛”。
水治疗师:玩转“水项目”,让患者康复更快一步
亚健康水疗区、儿童水疗区、上下肢治疗室、太空舱治疗室、水中运动治疗区、全身气泡涡流浴槽……在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二号住院楼负一楼,“藏着”一个水疗中心。
当日下午,记者走进水疗中心时,4名水治疗师正在指导10余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。
康复师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。记者陈洋波 摄
什么是水疗?水治疗组组长周金波介绍,水疗是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和人对水的亲和性原理等,开展的一系列康复疗法。
周先生,54岁。今年8月3日,他突发脑中风,导致左侧肢体偏瘫。为了能快速站立、行走,他来到水疗中心进行治疗。
“看着这个浮条,左脚踩上去!”在水治疗师余晴炜的指导下,周先生手撑浮棒,按指挥进行着左腿功能训练。
余晴炜显得格外“严厉”,指导周先生一次又一次将浮条踩入水中。同时,见周先生身体不稳,她则在一旁小心保护。
周金波介绍,利用水的浮力和温度,可以很好地减少步行过程中双腿的承重,缓解偏瘫肢体的僵硬,增强核心稳定性。
经过半个月的治疗,周先生已可以慢步行走。“感谢这群水疗康复师,她们非常敬业,每次手脚都泡皱了。”
夏女士,今年30岁,身高1.65米,体重达到了220斤。当日下午,她在周金波的指导下,进行减重训练。
周金波介绍,在水中,减重锻炼对超重人群的下肢关节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,水疗池中各种阻力的设置让运动效果更显著。
此外,在水疗中心还有各种药浴池。在蝶形浴槽区,一个“蝶形”的大浴缸上热气腾腾,缸内涡流气泡翻滚,一位身体僵硬的女孩正在接受水中康复治疗。
周金波介绍,作为一名水治疗师,所做的一切就是让患者快速康复。
物理因子治疗师:奔跑的“机器管家”,见缝插针做理疗
在康复医学科里,有一群推着机器奔跑的白衣天使,她们是物理因子治疗师。
“阿姨,不要着急”“大爷,我这就来给您做治疗”……在治疗区,面对10多名患者,物理因子治疗师陈浩忙得不亦乐乎。
康复师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。记者陈洋波 摄
陈浩,29岁,2016年从武汉轻工大学康复治疗专业毕业后进入襄阳市中心医院。目前,工作7年的她,已成为理疗组的组长。
“不理解我们的,会认为我们就是开关机器的。”陈浩没说几句话,又推着机器跑向其他患者。
不同于其他治疗师是1对1服务患者,理疗师是1对多服务。陈浩介绍,理疗师的一天过得很快,吃饭喝水的时间都在不断压缩。
记者了解到,一名理疗师每天可接诊300多人次患者。
“治疗室并不大,一下子挤着五六十人,我们得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。”陈浩说,即使时间紧张,她们还有一项不能省去的工作:人文关怀。
奔跑中,几名理疗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。
72岁的刘女士,3年前突发脑梗,右侧肢体完全不听使唤。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,她不仅能缓慢走路,还能爬楼梯。
“这里的理疗师虽然非常忙,基本没有喝水、上厕所的机会。”刘女士说,在做理疗前,这群忙碌的康复师总会开导大家,鼓励大家,有时还会讲一些充满正能量的笑话。
陈浩说,理疗师管理着科室90多台机器,虽然格外忙碌,但很有成就感。
心肺物理治疗师:量体裁衣寻疗法,让患者有个“好呼吸”
在治疗师中,还有一群心肺物理治疗师,承担着患者的心肺康复工作。
易雨豪,27岁,目前担任心肺治疗组的组长。2018年7月,他从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毕业后,进入襄阳市中心医院。上班第二年,他开始学习、摸索各种心肺康复的疗法。
康复师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。记者陈洋波 摄
“我们做康复的群体是患有心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,及一些亚健康人群。”心肺物理治疗组组长易雨豪介绍,根据排班,每名心肺治疗师每天要为10至20位病人做心肺康复训练,每位病人一整套心肺康复流程走完,需要30分钟。
在部分患者看来,做心肺康复就是摆体位、排痰。事实上,远非如此。
心肺物理治疗师在对患者评估后,保证安全的基础上,会逐步地改变患者的体位。在不同体位下,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,增加针对性的康复治疗,如呼吸训练、咳嗽排痰训练等。
“是易技师给了我儿子活下去的希望!”当得知记者前来,刘先生讲起了儿子小杰(化名)的康复经历。
小杰,襄州区人。此前,因一次交通事故,导致其小腿受伤,后引发脓毒血症,最终致使右腿截肢。同时,其肺部感染一再加重,咳嗽止不住。
之后,骨科组织了会诊,易雨豪见到了小杰。
“我见到小杰时,他的气管已经切开,精神特别差。”易雨豪说,由于小杰隔几分钟就咳嗽,导致整个病房的患者都没法睡觉。
易雨豪仔细检查后,迅速找到了导致小杰久咳的原因。
“导致他不停咳嗽的原因其实就是气管切开了,其口水、分泌物均在口腔至气管切开处堆积。”易雨豪立即调整了呼吸机的气囊,并用吸痰管清理了分泌物。
可喜的是,当晚,小杰仅仅咳嗽了几声。三天后,小伙几乎不再咳嗽。
“物理治疗其实并不难,难的是针对不同的患者,采取最合适的康复疗法。”易雨豪说,在面对一些重症患者时,治疗师会边做治疗,边鼓励患者。因为这些重症患者长期卧床,更需关怀和鼓劲。